鋼筋技術指標應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 要求,其強度標準值應具有≥95%的保證率。
熱軋鋼筋:
注意:(1) A6、A8 主要用于構造鋼筋、梁箍筋、剪力墻構造邊緣構件箍筋等。(ABC為鋼筋等級代號,這里顯示問題)
(2) 抗震等級一、二、三級的框架和斜撐構件(含樓梯的梯段),縱向受力鋼筋鋼筋應采用抗震鋼筋(帶 E 標識的鋼筋),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 1.25, 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準值的比值不應大于 1.30, 且鋼筋在最大拉力下的總伸長率實測值不應小于 9%。HPB300 在最大拉力下的總伸長率限值不應小于 10.0%。
(3) 熱軋光圓鋼筋應符合 GB1499.1 標準的規定,熱軋帶肋鋼筋應符合 GB1499.2 標準的規定。鋼筋的化學成分(碳、硫、磷等含量)、力學性能(抗拉強度、屈服強度、伸長率等) 以及冷彎試驗須滿足該標準相關技術要求。
帶肋鋼筋
鋼材:鋼板 Q235-B、Q345-B,熱軋普通型鋼 Q235-B、Q345-B。
焊條:E43 系列用于焊接 HPB300 鋼筋、Q235-B 鋼板型鋼;E50 系列用于焊接 HRB335 鋼筋、Q345-B 鋼板型鋼;E55 系列用于焊接 HRB400 熱軋鋼筋。不同材質時,焊條應與低強度等級材質匹配。
二、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普通鋼筋及預應力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滿足以下要求,且不應小于鋼筋的公稱直徑。
混凝土構件最外層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應不小于下表要求:
當混凝土強度等級≤C25 時,表中各項保護層厚度增加 5mm。
注意:(1)當上部墻柱伸入地下與土體接觸、或其中一段墻柱臨水時,無論其外表面是否設置了建筑防水層,墻柱迎水面、接觸土體面的鋼筋保護層應按上部結構的保護層厚度增加 S=35(墻)、
30(柱),總保護層厚度不大于 50mm,見下圖。
墻(柱)縱筋保護層加厚圖
(2)當梁、柱、墻中縱向鋼筋保護層厚度大于 50 時,采取以下措施:
在保護層中配置鋼筋網片!4@150x150,其保護層不小于 25;并采取有效的定位措施,避免鋼筋網片與梁柱墻的縱筋、箍筋接觸。
三、鋼筋連接形式根據規范和設計圖紙要求,工程采用鋼筋的連接形式為:
下掛柱、吊掛夾層的豎向構件、桁架和拱的拉桿等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的構件,縱向鋼筋宜采用直螺紋套筒接頭,不得采用綁扎搭接接頭,d≥20的縱筋應采用直螺紋套筒連接接頭;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中,應采用直螺紋套筒接頭。
A(豎向構件):直徑d≥25縱筋、底部加強區及以下樓層豎向構件中d≥22縱筋、框支柱縱筋應采用直螺紋套筒連接。
B(橫向構件):直徑d≥25縱筋、框支梁縱筋應采用直螺紋套筒連接。采用直螺紋套筒連接時,框支柱、框支梁、底部加強區及以下豎向構件采用不低于Ⅱ級的直螺紋套筒連接接頭,其它構件采用Ⅱ級直螺紋套筒連接接頭。
除上述要求外,鋼筋直徑14<d<25采用焊接連接(豎向鋼筋采用電渣壓力焊);鋼筋直徑d≤14mm采用綁扎搭接。
即:
○1 柱、剪力墻:d≤14mm時采用綁扎搭接;14<d≤25時采用電渣壓力焊;d≥25采用直螺紋機械連接(加強區及以下部分豎向構件中d≥22即采用直螺紋);
○2 梁板鋼筋:d≤14mm采用綁扎搭接;14<d<25采用焊接連接;d≥25采用直螺紋機械連接;
電渣壓力焊
○3 下掛柱、吊掛夾層的豎向構件、桁架和拱的拉桿等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的構件鋼筋:d<20時焊接;d≥20時采用直螺紋機械連接。
○4 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鋼筋:應采用直螺紋套筒接頭。
鋼筋接頭要滿足以下要求:
(1) 梁、柱筋、剪力墻豎向及水平筋、板筋當采用綁扎接頭時搭接長度為 =1.4la(la 為非抗震時,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錨固長),接頭間距≥35d(且≥500mm)。
(2) 柱、墻、梁及板的受力鋼筋接頭應錯開搭接,同一截面鋼筋的接頭數不應多于總根數的50%。
(3)焊接接頭處鋼筋軸線的偏移不得超過0.1d,且不大于2mm。接頭處彎折不得大于4度。
四.鋼筋連接要求4.1 縱向受力鋼筋連接要求
(1) 下掛柱、吊掛夾層的豎向構件、桁架和拱的拉桿等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的構件,縱向鋼筋宜采用直螺紋套筒接頭,不得采用綁扎搭接接頭,d≥20的縱筋應采用直螺紋套筒連接接頭;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中,應采用直螺紋套筒接頭。
(2) 受力鋼筋的連接接頭應設置在受力較小處。在同一根受力鋼筋上宜少設接頭。在結構的重要構件和關鍵傳力部位(如框架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區)不宜設置連接接頭,梁柱節點核心區不得設置接頭。無法避開框架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區時,應采用Ⅰ級直螺紋套筒接頭。
(3) 位于同一連接區段內的受拉鋼筋接頭百分率:
1)搭接、焊接接頭面積百分率不應大于50%,接頭位置應符合標準圖集等相關條文要求;
2)直螺紋套筒接頭面積百分率,避開框架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區時,Ⅱ級接頭不應大于50%,Ⅲ級接頭不應大于25%,Ⅰ級接頭可不受接頭百分率限制;位于框架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區的Ⅰ級直螺紋套筒接頭,接頭百分率不應大于50%。
3)直接承受動力荷載構件的機械接頭,應滿足疲勞性能要求,接頭百分率不應大于50%。
(4) 在搭接區段范圍內箍筋必須加密,間距取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5倍和100mm兩者之中的較小值;當受壓鋼筋直徑大于25mm時,應在搭接接頭兩個端面外100mm范圍內各設置兩道箍筋。
(5) 縱向受力鋼筋的連接部位要求:
1)樓層梁縱筋和樓板鋼筋:上部縱筋一般在跨中1/3范圍內連接;下部縱筋盡量錨固在支座內,或在跨中1/3范圍之外彎矩較小處連接。
2)地下室底板按筏板或防水板設計時,底板和基礎梁上部縱筋在跨中1/3范圍之外連接或錨固在支座內,下部縱筋在跨中1/3范圍之內連接。
(6) 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方式、錨固長度、搭接長度等,需按照16G101-1執行。
(7) 鋼筋混凝土墻、柱縱向鋼筋伸入承臺或基礎內時,除滿足16G101-3第64~66頁要求外,尚應符合以下要求:
基礎高度h<1400時,鋼筋應全部伸至基礎底面,且角部鋼筋水平彎折(≥150);
基礎高度h≥1400時,柱、剪力墻暗柱(端柱、短肢剪力墻)的角部鋼筋、圓形柱1/4 縱筋(且不少于4根)伸至基礎底面且水平彎折≥150;當墻、柱的角筋間距大于1.0m時應增加伸至基礎底面的縱筋根數,使伸至基礎底面的縱筋間距不大于1.0m。
1) 地下室外墻的外側鋼筋,應全部伸到基礎底部,且水平彎折≥150;
2) 筏板基礎時,四周邊的剪力墻、柱的外側縱筋應全部伸至基礎底面,且向內側水平彎折≥15d;
3)抗拔樁上承臺對應的墻柱,承臺范圍內的墻柱鋼筋應全部伸至承臺底面且彎折≥150。
柱、暗柱在承臺或基礎內設置三道縱筋的穩定箍筋,僅設外圍箍,箍筋直徑取與該構件底層外箍相同直徑。
4.2 樓板鋼筋連接要求
(含樓梯板等)
(1) 板上部筋均按“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考慮,板底部鋼筋,短跨方向筋放在下層。除注明外,支座面筋的分布鋼筋為A6@200/A6@150/A8@200(板厚140/180/250mm)。
(2) 樓板(樓梯板)鋼筋基本構造要求按16G101-1、-2,其連接錨固尚應符合以下要求:
1) 在端支座位置,支座面筋應伸到支座對邊再向下彎折15d;當支座截面較寬、支座內直段長度大于0.6lab時,支座內直段長度取0.6lab、支座內直段長度不大于0.6lab時取0.4lab且伸過支座中心線再向下彎折15d;懸挑板面筋尚應滿足la的錨固要求。
2) 當板支座為剪力墻、框架柱時(除墻頂、柱頂所在位置外),板面筋直段滿足la 長度后,可直錨不再彎折。
3) 對于建筑物長度超過45m的結構樓(屋)面板,該層板底筋伸入支座內長度不小于15d,且伸過支座中心線。
4) 轉換層、加強層樓板與剪力墻、框架柱(框支柱)交界處,板面筋、底筋的錨固尚應滿足lae長度。
(3) 支座兩側的樓板面標高相差Dh≤30時,板上部鋼筋可彎折不斷開。Dh>30時,鋼筋作分離處理。
相鄰板的面筋互錨在支座而未拉通時,兩側縱筋均須伸過支座中心線≥5d,往下彎折長度≥15d,且支座內水平段長度應≥0.6lab、總長度≥la。當支座兩側的板面標高不同時,按下圖處理。
板面標高不同處鋼筋連接圖
(4) 樓板內的設備預埋管上方無板面鋼筋時,沿預埋管走向設置板面附加鋼筋網帶,鋼筋網帶取A6@150x150,鋼筋網帶邊緣至最外排預埋管中心水平距離200。見下圖。
(5) 未注明樓板支座面筋長度標注尺寸界線時,板面筋下方的標注數值為面筋自梁(墻、柱)邊起算的直線長度,見下圖(左)。當支座面筋長度僅在一側標注時,表示兩側伸出長度相同。當梁邊與矩形柱邊水平距離a、b(同一板塊的角部柱外凸尺寸)均不小于300,且樓板在該角部未設支座加強筋、也未設置雙向通長面面筋時,該角部雙方向支座面筋應作加長處理,見下圖(右)。
(6) 樓面板、屋面板開洞處(包括后封堵的水井電井等),當洞口長邊b(直徑%%C)小于或等于300時,鋼筋可繞過不截斷,鋼筋構造見16G101-1第110頁;當300
(7) 樓板 暗梁縱筋錨固要求同次梁L。
暗梁鋼筋與樓板鋼筋正交
暗梁鋼筋與樓板鋼筋斜交
(8)懸挑板陽角頂面放射筋構造
懸挑板陽角頂面放射筋構造
1) 放射筋"的直徑:取板頂面筋 d1 和 d2 的直徑較大者。
2) 放射筋"的間距 a=a1 和 a2 的較小者、且≤150(含與貼支座第一根板頂面筋 d1 和 d2 的距離)。
4.3 剪力墻鋼筋連接要求
(包括地下室墻體、水池水箱等鋼筋混凝土墻)
除注明外,墻體水平鋼筋放在外側,墻體鋼筋網之間設置拉筋,矩形布置。拉筋直徑A6,底部加強部位間距450,非底部加強部位間距600,并分別取墻體水平和豎向分布筋間距的整數倍。
當連梁跨高比L/h>2.5且連梁兩端(或一端)的剪力墻有墻身水平分布筋時,墻身水平分布筋在連梁高度范圍內拉通兼做連梁腰筋;當連梁連梁跨高比L/h<2.5或兩端的剪力墻均無墻身水平分布筋時,連梁的腰筋設置見下表。
套管穿墻和墻體開洞處,洞口補強做法按16G101-1第83頁。
當洞口尺寸≤300mm時,不設洞口補強鋼筋,墻鋼筋繞過洞口,不得截斷;
當 300<洞口尺寸≤800mm 時,設洞口補強鋼筋,每側 2C14/3C14/3C16(墻厚250/350/500mm),圓形洞口時還需設置環形加強鋼筋,規格同洞口每側補強鋼筋。
當洞口尺寸>800mm時,洞口周邊加強做法見單體設計圖。
穿墻套管應采用鋼套管,鋼套管壁厚≥3.5mm。
4.4砌體填充墻鋼筋連接要求
砌體填充墻應沿柱(剪力墻)高每隔500~600配置2A6墻體拉筋。拉筋伸入墻內的長度,抗震構造措施采用的設防烈度6度高層建筑及7、8、9度建筑,拉筋應沿墻全長貫通;6度非高層建筑樓梯間和疏散通道的填充墻拉筋沿墻全長貫通,其它墻體拉筋為墻長的1/5與
1000較大值;地下一層及以下的填充墻拉筋為墻長的1/5與1000較大值。
墻長大于5m時,墻頂與梁(板)應有拉結,見下圖。
墻頂與梁板拉結立面示意圖
墻高度超過4m(厚度小于等于120的墻高度超過3m)時,墻體半高處(一般結合門窗洞口上方過梁位置)應設置與柱(剪力墻)連接且沿墻全長貫通的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圈梁),梁截面為墻厚bx150,縱筋4C10箍筋!6@200。施工時預埋4C10與水平系梁縱筋連接。水平系梁遇過梁時,分別按截面、配筋較大者設置。
除注明者外,通用構造柱GZ截面取墻厚x200,縱筋4C10,箍筋A6@200;施工時先砌墻后澆構造柱,在上下樓層梁相應位置預留縱筋與構造柱縱筋連接。填充墻與構造柱交接處,應設墻體拉筋,見下圖;拉筋伸入墻內的長度要求同上。
墻體拉筋與構造柱
樓梯間和疏散通道的填充墻,應采用鍍鋅電焊網砂漿面層加強。鋼絲網規格為 DHW1.8x50.8x50.8雙面設置。梅花形設置S形A6鋼筋穿墻對拉,間距@900。砂漿強度等級≥M5,厚度≥25。鋼絲網需連接接長時,搭接長度不少于200。鋼網外表保護層厚度10~15mm。
非抗震、抗震措施6度的砌體洞口跨度≤600、且洞頂砌體高度≥270時,設置鋼筋磚(砌塊)過梁;混凝土砌塊墻體宜采用專用過梁砌塊;鋼筋磚(砌塊)過梁采用水泥砂漿30厚,砂漿強度等級與砌體相同,內配3!8鋼筋伸入砌體內240。其它情況,洞頂應設置鋼筋混凝土過梁或下掛板,見下圖。
過梁面距離梁(板)底不小于 150 時,采用過梁;小于 150 時,改為下掛板型式,下掛板應后澆。當洞側與柱、抗震墻距離小于過梁支承長度 a 時,柱、墻應在相應位置預留連接鋼筋。
過梁表
對于 lo>3500 的洞口,過梁按以下要求設置:
當 ho 不大于 600 時,采用后澆下掛板,配筋見上表。
當 ho>600 時,采用下掛過梁的做法,見下圖。下掛柱(XGZ)間距 l1≤3.0m, XGZ 對應洞頂樓層
層梁位置設置,若確有困難無法設置在洞頂梁位置時,可設置在板底;此時樓板在 XGZ 位置設雙向附加底筋各 2C16,本附加底筋伸入支座的錨固方式同板底鋼筋。
樓層(梁)之間設置三邊圈梁(除電梯門所在的墻面外),墻厚 x300,縱筋 4C12,箍筋!6@200。
電梯門洞上方過梁應與相鄰框架柱、剪力墻或構造柱拉結,過梁截面取墻厚 x300,縱筋為 4C12,箍筋為A6@200(2)。
4.5 后澆帶鋼筋連接要求
后澆帶中梁板底筋、梁腰筋不斷開,梁板面筋隔一斷一(梁角筋不斷開);墻體水平筋全部斷開。
樓層(及屋面)后澆帶鋼筋加強構造見下圖。
梁后澆帶樓板后澆帶
梁后澆帶寬度范圍內,箍筋作加密處理:該位置原設計箍筋間距大于150時,加密為@150;不大于150時,加密為100且不大于原設計間距。
當樓板在后澆帶處未設板面鋼筋時,增設附加面筋$8@200x200(垂直后澆帶走向的鋼筋參照圖8.6-2斷開,錨入兩側混凝土內各la,且不少于300)。
后澆帶中梁底筋、腰筋不斷開,面筋隔一斷一(角筋不斷開);板底筋隔一斷一,面筋全部斷開。
后澆帶兩側應設置快易收口網,其厚度不小于0.3mm,必要時設置鋼筋進行加強處理。
4.6 其他要求
(1) 在鋼筋混凝土墻、梁上水平預埋設備套管或預留洞時,除注明者外,套管(孔洞) 凈距不小于套管(孔洞)直徑與150之中的較大值。當現場出現套管(孔洞)的設置與本要求不符時,施工應及時通知設計處理。
(2) 女兒墻和外露的水平挑板直段長度超過12m時,按下設置溫度縫。除詳圖中文字注明者外,女兒墻的水平筋應布置在豎向鋼筋的外側。
(3) 對跨度不小于4m(及懸挑長度不小于2m)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梁、板(含樓梯板)模板應起拱。除注明外,非懸挑板起拱高度為跨度(短跨)的1/600,懸挑板起拱高度為懸挑長度的1/300,非懸挑梁起拱高度為跨度的1/600,懸挑梁起拱高度為懸挑長度的1/300。
(4) 板面高于梁面
邊支座
中間支座
(5) 板面高于梁面≥板厚時的構造,見下圖
6)梁腰筋及拉筋構造,見下圖
注:1. 梁腹板高度 h≥485 時,均應設置梁腰筋,兩側均無樓板時,h 應計算至梁頂。
2. 梁腰筋錨固及連接要求見《16G101-1》第 90 頁注 3。
3. 普通梁拉筋要求見《16G101-1》第 90 頁注 4,框支梁拉筋要求見《16G101-1》第 96 頁 1-1。
(7)梁腹板預留孔洞構造,見下圖
預留圓形孔洞構造
預留矩形孔洞構造
注:1. 孔洞應盡可能設置在梁跨中 1/3 跨度范圍內。若不可避免的要在梁端 1/3 跨度范圍內留設孔洞時, 孔洞邊至梁端支座邊的凈距不得小于 1.5 倍梁高。
2. 當同一跨梁上需要留設兩個以上的孔洞時,相鄰孔洞邊的凈距矩形時不得小于 2.5 倍梁高,圓形時不小于 3D。
3. 梁腹板預留圓形孔洞應預埋鋼套管,鋼套管壁厚U+00D4≥3.5mm。當鋼套管外徑 D≤h/10 且≤100 時,各加強鋼筋可取消。
五、施工工藝流程5.1 鋼筋綁扎施工
1)底板鋼筋施工
基礎底板及頂板施工順序:定位放線→基礎軸線、標高檢查→下層橫向鋼筋→下層縱向鋼筋→標準塑料墊塊固定→綁扎成網→柱子定位筋→馬凳鋼筋→上層縱向鋼筋→上層橫向鋼筋→柱子、剪力墻插筋。為了有效控制底板鋼筋保護層厚度,采用C30砼墊塊50mm*50mm*40mm大小,間距1.0m×1.0m梅花狀布置。
地下室面筋需要通過馬蹬鋼筋來控制。馬凳鋼筋制作成“幾”字型,塔樓和純地下室底板及頂板馬凳鋼筋均采用Ф18的鋼筋,縱橫間距1000。
地下室承臺、塔樓筏板及深度≥1000m厚板的馬蹬筋采用Ф25筋,并在馬鐙兩側加焊兩根Ф25支腿鋼筋,縱橫間距1500。同時需在馬鐙筋上部增加通長布置的面筋支架橫梁(Ф25)。
地下室底板、頂部等板面筋用“幾”字型Ф18馬鐙筋
(2) 剪力墻鋼筋施工
施工順序:暗柱主筋→暗柱箍筋→剪力墻豎向鋼筋→定位筋→剪力墻水平筋→拉結筋→ 塑料(或混凝土)墊塊固定。
保護層:剪力墻鋼筋安裝塑料(或混凝土)墊塊(@1000)確保保護層厚度為20mm(在外墻方向為50)。
(3) 柱鋼筋綁扎施工
施工順序:立柱筋→套箍筋→連接柱筋→畫箍筋間距→放定位筋→綁扎鋼筋→塑料墊塊。
施工方法:用粉筆劃好箍筋間距,箍筋面與主筋垂直綁扎,并保證箍筋彎鉤在柱上四角相間布置。為防止柱筋在澆筑混凝土時偏位,在柱筋根部以及上、中、下部增設鋼筋定位卡。鋼筋接頭按照 50%錯開相應距離;箍筋綁扎時開口方向間隔錯開。在結構施工過程中,均充分考慮填充墻與結構的拉結問題,嚴格按建筑說明中所指定的標準圖集進行預留預埋施工。
保護層:外側鋼筋安裝塑料(或混凝土)墊塊(@1000)確保保護層厚度,地下室外墻的墻保護層厚度為外 50 內 15,柱的保護層厚度為外 50 內 20.
墻柱保護層做法
(4) 梁鋼筋施工
施工順序:主梁主筋→放梁定位箍→梁箍筋→次梁主筋→放梁定位箍→梁箍筋→墊塊固定。
施工方法:梁采用封閉箍。先在梁四角主筋上畫箍筋分隔線,對接頭進行連接,將四角主筋穿上箍筋,按分隔線綁扎牢固,然后綁扎其它鋼筋。鋼筋的綁扎順序均按規范進行。
保護層:底板及承臺的梁底和兩側放置砼墊塊(@1000)確保保護層厚度為50mm,頂板梁底采用砼或塑料墊塊(@1000)確保保護層厚度為25mm,如下圖所示。
板、次梁、主梁鋼筋交叉處節點圖
(5) 預留預埋
在結構開始施工之前,即著手進行預留預埋的統計工作,并編制詳細的作業指導書指導施工。為了防止施工時幕墻、填充墻鐵件、機電預埋管、線盒等偏位,采用在其四周增設附加鋼筋。右圖為線盒定位示意圖。
(6) 控制要點
1) 作為電氣接地引下線的豎向鋼筋必須標識清楚,焊接不但要滿足導電要求,更要符合鋼筋焊接質量要求。
2) 在對所有豎向鋼筋接頭按規范檢驗合格并做好標識后方可開始綁扎,綁扎時要求所有受力筋與箍筋或水平筋綁牢,柱子角部主筋與角部箍筋綁牢。樓板負彎矩筋彎鉤必須向下,不得平躺或朝上方向。
3) 保證拉結筋埋設數量及位置準確,以滿足圍護結構抗震設防要求。
4) 必須按照結構設計總說明中所規定的布筋原則及規范進行鋼筋施工,確保鋼筋工程的施工質量,為工程的結構安全奠定基礎。
5.2 電渣壓力焊
施工流程:檢查設備、電源→-鋼筋端頭制備→安裝焊接夾具和鋼筋→安裝焊劑罐、填裝焊劑→施焊→回收焊劑→卸下夾具→質量檢查
施工方法:夾具下鉗口夾緊下鋼筋端部的適當位置,確保焊接處焊劑有足夠淹埋深度,上鋼筋放入夾具鉗口后,調準動夾頭的起始點,使上下鋼筋的焊接部位位于同軸狀態,并夾緊鋼筋。通過操縱開關,在鋼筋端面之間引燃電弧,借助操縱桿使上下鋼筋端面之間保持一定的間距,進行電弧過程的延時,使焊劑不斷熔化而形成必要深度的渣池。隨后逐漸下送鋼筋,使上鋼筋端部插入渣池,電弧熄滅,進入電渣過程的延時,使鋼筋全斷面加速熔化。電渣過程結束后,迅速下送上鋼筋,使其端面與下鋼筋端面相互接觸,趁熱排除熔渣和熔化金屬,同時切斷焊接電源。
5.3 直螺紋套筒連接
直螺紋連接速度快,機械性能好,工藝簡單,無明火作業,節約鋼材和能源,有明顯的技術、經濟和社會效益。
施工流程:下料→套絲→檢查絲頭質量→套塑料保護帽→連接→檢查驗收。
施工方法:鋼筋下料尺寸按施工圖紙要求下料,采用鋼筋切斷機切斷,嚴禁使用氣割下料;為確保鋼筋連接質量,必須持證上崗作業,在施工過程中逐個檢查絲頭的加工質量,用水溶性切消冷卻潤滑液套絲;達到質量要求的絲頭,擰上塑料保護帽,做好記錄。連接前先回收鋼筋連接端的塑料保護帽,檢-查絲扣牙形是否完好無損、清潔、鋼筋規格與被連接規格是否一致。確認無誤后把擰上連接套的一頭鋼筋擰在被連接鋼筋上,并用管鉗擰緊,連接好鋼筋接頭絲扣。
鋼筋絲頭加工流程
(1)鋼筋絲頭操作要點:
1) 鋼筋端面平頭。平頭的目的是讓鋼筋端面與母材軸線方向垂直,宜采用砂輪切割機或其他專用切斷設備,嚴禁氣割。
2) 剝肋竣壓螺紋。使用鋼筋剝肋滾壓直螺紋機將待連接鋼筋的端頭加工成螺紋。絲頭質量檢驗。操作者對加工的絲頭進行的質量檢驗。
3) 帶帽保護。用專用的鋼筋絲頭保護帽或連接套筒將鋼筋絲頭進行保護,防止螺紋被磕多或被污物污染。
4) 絲頭質量抽檢。對自檢合格的絲頭進行的抽樣檢驗。
5)存放待用。按規格型號及類型進行分類碼放。
(2) 鋼筋連接流程
(3) 鋼筋連接操作要點:
1)鋼筋就位。將絲頭檢驗合格的鋼筋搬運至待連接處。
2)接頭擰緊。使用扳手或管鉗等工具將連接接頭擰緊。
3) 作標記。對已經擰緊的接頭作標記,與未擰緊的接頭區分開。
4) 施工檢驗。對施工完的接頭進行的質量檢驗。